罗伯特·威尔逊对当代经济学的学术贡献—诺贝尔
罗伯特·威尔逊对当代经济学的学术贡献——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介
来源: 经济学动态
作者:张苏
本文原发于:2017-10-08
\r\t\t\t\t\t\t\t\t\t\r\t\t\t\t\t\t\t\t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1937年出生于美国,分别于1959年、1961年、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数学)、硕士、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任教。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学一般理论、经济学数学方法、博弈论以及交易理论。他是美国经济学联合会的杰出会员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经济学院士。
威尔逊试图利用博弈论作为基础来重构经济学理论,并利用博弈论将现实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引入经济学理论,比如“战略性行为”(strategic behaviour)、“信息差异”(informational disparities)、行动动态调整,等等。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交易过程(比如讨价还价过程、拍卖、询价过程)、签订合同、形成企业的过程中,每一种力量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什么。在威尔逊看来,现有的市场理论仅仅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性知识,还没有建立起完美的理论;特别地,由于经济学家对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还没有深入的认识,真正意义的福利经济学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威尔逊试图在这些领域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威尔逊的最重要的贡献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有关非线性定价(nonlinear pricing)方面的贡献。其1993年出版的《非线性定价》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工商界重要的参考书。(2)序贯均衡(sequential equilibrium)思想。他与克雷普斯一起(Kreps & Wilson,1982)共同提出了序贯均衡思想,该思想对于博弈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指出,当信念和行为是自我强化(self-reinforcing)时,一个博弈中会有多个均衡,而利用序贯均衡的思想可以从多个均衡中找到有意义的均衡。(3)有关拍卖理论方面的贡献。其有关竞争性拍卖机制、双重拍卖机制、整体拍卖机制、分担拍卖机制的研究非常深入,对经济学理论形成了深刻影响。威尔逊还与米尔格罗姆()以及麦卡菲(P.McAfee)等共同设计了美国联邦通讯频谱拍卖机制以及参与设计了美国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威尔逊的其他贡献包括:对于风险分担理论的贡献(R.Wilson,1968);对于信息经济学的贡献(R.Wilson,1975, 1978a; Kennan & Wilson,1993);对于社会选择理论的贡献(R.Wilson,1969,1972)等等。关于风险分担理论,其发表的《辛迪加理论》(1968)成为了金融和会计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关于信息经济学理论,其发表的《信息、效率与经济核》(1978a)成为理解不对称信息与效率问题的核心文献;关于社会选择理论,其发表的《无需帕累托原则的社会选择理论》(1972)成为博弈论工具分析政治问题的基础文献。
一、对非线性定价理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诸多产业出现了初始固定投资与提供服务时的变动成本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初始投资引发的固定成本也称为“产能成本”。企业需要将产能成本直接分派给消费者,但如何进行分派?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最优定价政策(optimal pricing policy)研究均没有涉及到这一点。威尔逊等人发表的经典论文《产能定价》(Oren, Smith & Wilson,1985)弥补了这一理论空白。
威尔逊等人的产能定价理论是对潘扎与西布莉(Panzar & Sibley,1978)的线性定价理论的扩展。在潘扎与西布莉的研究中,产能以及服务成本、价格都是线性的,而在威尔逊等人的模型中,分析了现实中更为常见的情形:产能以及服务成本、价格都是非线性的。威尔逊等人的工作也是对米尔曼和西布莉(Mirman & Sibley,1980)提出的非线性理论的扩展,使得“非线性”对于现实成本和价格的模拟更加逼真了。比如,在威尔逊等人的模型中,考虑了订单不同导致产能成本不同的可能性。
产能定价理论中考虑的重要现象是: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的“量”和“质”是不同的。“量”即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则是指厂商的“交货时间”或“提供服务的时长”。消费者需求在“量”和“质”上的异质性使得厂商招致的“产能成本”与“变动成本”不同。比如,为了满足某一规模的服务量需求只需要价格较低的A类设备;而为了满足更大规模的服务量需求需要价格更高的B类设备;但B类设备提供服务的速度比A类设备慢。面对不同消费者,厂商必须选择不同的设备和技术。由此来看,厂商的成本依赖于消费者的需求;对于特定的消费者需求,将有对应的产能成本和变动成本。使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消费者了解到自己的消费需求会影响厂商的成本,便会在自己使用服务的“时间模式”上进行决策,并会特别分析自己的“高峰需求”对于产能成本的影响。反过来,消费者需求的“量”以及“需求的时间模式”将决定厂商应该安装何种设备,应该按照何种技术生产这些服务量并按照何种劳动力规模以及维持成本来提供这些服务。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网址: http://www.ddjjyjzz.cn/zonghexinwen/2020/101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