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师徒住对门,同拿经济学诺奖:拍卖理论
当地时间12日凌晨时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83岁的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名誉退休教授威尔逊(Robert B.Wilson)走出家门,去街对面去敲他的学生、72岁斯坦福大学教授米尔格罗姆(Paul )的门。
威尔逊给手机静音的米尔格罗姆带来了好消息:师徒二人共获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改进拍卖理论,发明新拍卖形式”。
什么是“拍卖理论”?他们对当代经济学做出了何种贡献,如何解决了“赢者诅咒(Winner’s Curse)”难题?这两位经济学家又因何在今年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青睐?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拍卖理论”是一个微观理论,其实是在解一个数学问题。
钱军举例解释道,两位经济学家曾经在为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设计频谱许可证拍卖机制时,创造出“同步多轮增价”拍卖机制,这一机制充分考虑到应对拍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一套完美的机制,怎么才能让很多人很愿意来参与?其中要充分考虑到信息不对称问题,令机制透明化,让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公平的制度,从而保证(在拍卖中的)广泛参与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拍卖理论获奖并不能说“意外”,只是较为“实用”。他称:“今年诺奖的颁发有点类似2012年,均属于市场机制设计,2012年为‘市场匹配理论’,今年属于‘拍卖理论’。当罗思(Alvin Roth)与沙普利(Lloyd Shapley)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很多人也似乎不太熟悉他们,但是他们所讲的东西是非常实用的。譬如说,我们现在高考填的平行志愿就是基于这种理论。今年的情况也是类似,这种理论是较为技术性、较为实用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
打破“赢者诅咒”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不重视价格形成的具体过程,而拍卖理论则有效解释了市场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即在规则明确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市场参与者,应当用何种价格获取商品,也就是说,经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品价格如何收敛于均衡价格。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商品、服务都是以拍卖方式进行的,而这也令拍卖理论成为近四五十年来经济学学科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今年获奖的两位经济学家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则研究了拍卖的运作方式,随后并为以传统方式难以出售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无线电频率)设计了新的拍卖形式。
通常来说,人们总是把东西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或者是从出价最低的人那里买下来。如今,天价物品每天都在拍卖中易手,这其中不仅有家用物品、艺术品和古物,而且还有证券、矿物和能源。公共采购也可以拍卖方式进行。
研究人员使用拍卖理论尝试了解竞价和最终价格(拍卖形式)形成的不同规则的结果。分析是较为困难的,因为投标者会根据可用信息做出策略性反应。
威尔逊则开发了具有共同价值的物品拍卖理论,这种价值在事先不确定,但最终对于每个人都一样,譬如无线电频率的未来价值或特定区域内矿物质的数量。
威尔逊展示了为什么理性的竞标者倾向于将竞标价格置于他们对共同价值的最佳估计以下:他们担心“赢者诅咒”。
赢者诅咒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为了获得胜利而付出了太高的成本,名义上的胜利者实际上可能损失惨重。
钱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拍卖中,这就体现为由于担心信息不对称,有人最终选择不去参加拍卖,这个问题也就是两位经济学家在解数学问题和设计机制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其中他们做出了很多突破性设计。
譬如,在设计FCC频谱许可证拍卖机制时,到底是采用英式拍卖还是荷兰式拍卖方式,区别是很大的。
“从低价喊到高价和从高价喊到低价是不一样的。”钱军解释道,如果一上来就从高价开始拍卖,很多人可能就不去了,而从低价开始慢慢往上涨,很多人会说没问题。
同时,他们还设计,在拍卖中,在一轮拍卖中把美国全国所有可以出售的波段全部放出来,然后大家一起竞拍,并可以对其中的一个或者多段频谱同时出价。
随后,在威尔逊两人设计的“同步多轮增价”拍卖机制中,每轮报价结束时,就只公布每个频谱的最高报价,并以此作为下轮拍卖中每个频谱起始价的依据,周而复始,直到最后没有更高的新报价出现。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网址: http://www.ddjjyjzz.cn/zonghexinwen/2020/102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