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当代梭罗”的诗人斯奈德,他活成了一
诗人盖瑞·斯奈德今年91岁了。本世纪以来暴发的疫情,引发的一些思考,都绕不开他。斯奈德用自身与自然近于圣神的约定来创造一种境界,他活成了一种预言。当我们人类忘记与自然的缔约,遭遇自然的报复时,我们就意识到他作为生活先知的存在。斯奈德被誉为“当代梭罗”,显然,比起启蒙过他的生态作家梭罗,斯奈德走得更深远,他对时代语境的把握有超前性,他个人的践行将自然的尊严赋予平淡无奇,把心灵深处被囚禁的情感解放出来,使自然万物放射出与人同在的全部光辉。《巴黎评论》这样评价斯奈德:“他完全可以被视为梭罗之后第一位潜心思索如何生活并使其成为一种可能范式的美国诗人。”这也对应了美国诗人哈斯说的:“从西方朝东方观看,而非从东方望向西方文明,盖瑞·斯奈德被称为第一个美国诗人。”
一 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梦
1930年5月,盖瑞·斯奈德出生在旧金山,不够两岁,他们全家回到西雅图,买下城北的一片采伐地——一间简陋的小木屋。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生活难有着落。很小,斯奈德就从父亲做牛奶小生意这件事情上过渡到自己做鸡蛋小生意。打小,他就有了独自生活的能力。高中毕业后,斯奈德被里德学院录取,获全额奖学金。他主修人类学,研究西北太平洋本土文化。
不少人好奇,斯奈德是如何心仪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少年时代,斯奈德就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10岁时,他从博物馆接触到山水画,还有印第安原住民绘画。古典绘画带给他浪漫的快感和另一个空间的想象,而本土生活、森林里的工作让他对自然天然产生了心灵的诱惑。16岁时,斯奈德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登山的感悟。后来,他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他选择了东方语言,这是影响他一生的选择。在那里,他成为中国学者陈世骧的学生。这之前,他已被埃兹拉·庞德和阿瑟·威利翻译的中国古代诗歌深深吸引。19岁时,他读到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诗;20岁左右,他已经阅读了《道德经》《庄子》《论语》,并延伸到佛教方面的书籍。一切的合作都带有神秘性。与陈世骧的这段师生缘,其实就是中国缘。在陈老师的帮助下,他翻译寒山的诗歌,之后漫长的岁月里还翻译王维、李商隐、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诗歌。斯奈德说,“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把我从少年时代对美国西部山地荒蛮大自然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在中国诗人眼中,大自然不是荒山野岭,而是人居住的地方,不仅是冥思之地,也是种菜的地方,和孩子们游玩、和朋友们饮酒的地方。”
二 青年时代的选择与东亚的游历
中国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伯克利这段时间,年轻气盛的斯奈德遇到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和其他垮掉派作家。这之于他的人生是一次重要的印记。青年时代的理想与激情以反抗之名抓住了生命探索的时刻。1955年夏天,斯奈德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护路队工作,那个时间段,他找到了诗歌新的方向,获得了自我的完成。10月13日,在旧金山黑人区破败的画廊举行的“六画廊诗歌朗诵会”上,金斯堡朗诵了《嚎叫》,而斯奈德朗诵了他的《酱果盛宴》。这场朗诵会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味,后来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正式迈入历史。恣肆不羁的诗人作家们怎么突然对禅宗感兴趣起来?一面是无所顾忌的、绝对的宣泄,另一面是淡然如行云流水的情趣,两者是如何找到平衡的?91岁的斯奈德今天回顾说,当人们喧嚣、反叛、声嘶力竭之后,更需要宁静、质朴、克己、闲寂的心境,正是这样的情绪,禅宗为玩世的他们所着迷。
二战结束后,世界一片迷茫,人们开始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意义,禅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于美国找到了土壤。“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灵感呼应的禅宗,就是铃木大拙的认识人自己的自性的生命之流。生于1870年的铃木大拙,他是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1950年至1958年,铃木大拙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禅学,无论是他的书或者讲座,都带给了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盖瑞·斯奈德等人从陷阱中解脱出来的感受,他们由此成为狂热的禅宗爱好者。
1956年,在垮掉一代声名鹊起的时候,斯奈德选择离开中产阶级兴起、物质丰富的美国,漂洋过海到当时还很贫困的日本,这对于他来说要拒绝多大的诱惑呀。这也印证斯奈德追寻东方哲学的决心和内心梦想的归宿,不是为了机遇和名望,反而是从“有”到“无”。到日本后,斯奈德在几座临济宗寺庙住了很长时间,像真正的僧人那样生活。除了与小田雪窗等禅师学禅之外,斯奈德从杰出的日本诗人榊七尾身上学到了很多,让他如何同时在日本的内城和远山生活。对禅宗的修行,斯奈德期待在清规戒律的生活中抵达个体和整个宇宙的解放,具体到写作中,他这样说:“它四处流动,来去无踪,必须把你的身体与意识完全放松,就像禅一样,以迎接它的随时拜访。”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网址: http://www.ddjjyjzz.cn/zonghexinwen/2021/0806/744.html